新东方网>双师东方新东方学校>高中频道>高二>高二历史>正文

高二历史同步练习含答案: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双师东方

2018-10-16 16:05

来源:新东方

作者:新东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典型例题】

  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剧烈分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答案】B

  例2.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解析】本题分两层,第一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结合当时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其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第二问则结合现实体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注意要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1)社会根源: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民贵君轻。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2)积极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3)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只有两者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

  【基础练习】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C 诸侯国的支持  D 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B

  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政学说 B人性本善说

  C“兼爱”“尚贤”说 D以法治国说A

  3.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

  A老子与孔子 B孔子与孟子

  C孟子与荀子 D荀子与韩非子C

  4.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

  A土地 B人民 C君主 D政事C

  5.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B

  6.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

  B墨子主张“尚贤”,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

  C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

  D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B

  7.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

  A 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B 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废除奴隶主特权

  C 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 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D

  8.《墨子》一书中心:“贤者举而正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以谓进贤者。”可见,墨子主张的本质意图在于

  A倡导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治和道德规范 B主张否定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C按照小生产者的愿意建立理想的国家 D为了恢复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C

  9.与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不相符合的是

  A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 B应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准则

  C国家大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 D要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B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悉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

  回答:

  (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简评材料2、材料4的观点。

  (3)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10.(1)材料1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2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材料3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4认为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而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

  (2)材料2的观点是为统治阶级辩护,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材料4的观点反对墨守成规,主张改革,是进步的观点,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3)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三.问答题

  11.韩非子的理论为何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有人认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的“法治”的积极因素,你的看法如何?

  11.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概念截然不同,现代的“法治”是根据依照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人民,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D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改变④科技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D

  3.墨子的思想主张有①“仁政”②“兼爱”“非攻”③选贤任能④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B

  4.韩非子的主张是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实行法治④减轻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观点相反的是

  A老子和韩非子 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 D墨子和庄子A

  6.法律问题是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B “德刑并用,以德去刑”

  C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D “以天为法”、“循法而行”

  7.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的主张得到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 D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C

  8.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以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

  9.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C

  10.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 D阴阳家最受欢迎C

  二.材料解析题

  11.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而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1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2)维护奴隶制度。(3)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刻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认识: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三.问答题

  12. 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各自的着眼点是什么?当时各国为什么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1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孟子思想着眼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而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应根据时代的需要推行“法治”,实现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

双师东方名师说公众号:双师课堂名师说 (微信号:ssmingshishuo

获取教育资讯,了解双师东方,扫码关注双师东方名师说!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