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双师东方新东方学校>高中频道>高三>高三历史>正文

2019高考百日冲刺: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9-03-01 11:03

来源:新东方

作者:新东方

  -==点击查看全国各省2019高考招生简章==-

  -==点击查看各高校2019保送生招生简章汇总==-

  -==点击查看校友会2019中国大学排行榜==-

  -==点击查看2019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汇总==-

  -==点击查看各省份2016-2018高考各批次分数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程标准

  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1949年—1952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6、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实施:1953年——1957年

  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四、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

  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曲折的道路

  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表现:①、大跃进: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

  3、调整中前进: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五、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导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现出严重的混乱,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者开始持续发展,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仅没有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这次极为宝贵的机会均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内容: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作用: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其他改革措施

  ①、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②、农村税费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

  二、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①、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

  ②、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3、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①、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史实:

  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③、1985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二、特 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过程: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①、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②、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常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③、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宠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 所 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革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双师东方名师说公众号:双师课堂名师说 (微信号:ssmingshishuo

获取教育资讯,了解双师东方,扫码关注双师东方名师说!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